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相同点:都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实际情况来决定建筑形状的。不同点:中国多为木质结构,外国多为砖石结构。建筑的对象大到包括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等综合的环境设计构筑、社区形成前的相关营造过程,小到室内的家具、小物件等的制作。而其通常的对象为一定场地内的单位。
建筑发展上的差异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 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远,缺点是笨重,昂贵,工艺复杂,建造周期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 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153英尺;而建于1065年的 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210英尺,比比萨斜塔高出了60英尺。
后来,出于防御目的,用石器建造房屋的传统得以延续,留下了许多石头城堡。综上所述,东西方文化、人口、科技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建筑材料使用上的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传承文明的方式,不会轻易改变,并且在各自的思维中已经接受了祖先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我们的建筑缺乏耐性,急功近利,其原因是为“人”而建,朝代更替的快,人们急于求快建出宫殿等等快捷有效的建立封建王朝君主制度,统治者必须以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建立都城,巩固王权,而木结构建筑正好满足了统治者的快速建都欲望。
欧洲神权大过君权,宗教建筑是建造给神耶稣用的,必须不朽,所以用石头。因为用了石头,所以欧洲宗教建筑施工周期较长,不像中国一样随王朝兴衰而更替,像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都是穷几百年之功。
欧洲的建筑发源与古希腊时期,多为神庙,教堂等建筑,木材不能满足其立面的宏伟建筑的要求。欧洲建筑注重建筑的比例问题,如古希腊的柱式等,都有严格的比例要求,木材结构无法满足。在古代罗马时期,发展的火山灰混凝土,是欧洲的建筑在单体建筑的体量上变得越来愈宏大,因此多用石材来满足建筑需求。
原来,早在古埃及时期,石材虽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多被用来制造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的生活器皿,有时还用于制作装饰品,而一般不用于进行建筑活动。但是,由于两河流域气候湿润,降雨较多,木构建筑易被风剥雨蚀而易于腐朽的特点也就越来越不能满足建筑物长久存在的需要。
中国古建筑多是木质结构,而西方古建筑多用石头建造,分析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是各自建筑的设计目的不同,选用材料不一样;第二是各自的文化取向造就;第三就是秉持的建筑理念各异,所以出现了选料上的差距。
第一:东西方的信仰不同。在西方国家是更相信西方神话的,他们认为人类就是用石头制作而成的,所以石头在西方人眼里是非常高贵的存在,而且西方人的建筑讲究坚固,并且希望每一个建筑都可以永远的流传下去,所以就会选择更加坚固的石头作为原材料。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首先,东西方对材料认识的不同 西方人对石头有特殊的爱好。西方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做未经雕琢之人,而学有所成之人,呗看做柱石之才,因此可以看吃,石头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处于较高地位。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匠人的技艺使得中国古建筑不需要应用笨重的石质材料。这里举个例子。意大利以砖石建造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约412米(153英尺);而同时期,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约为64米(210英尺),比木塔比萨斜塔高出了60英尺。
古代中国人 认为石材是没有生命的建筑材料,是给逝人所用的。因此在中国古建筑,石材多用于陵墓建筑之中;在古代中国大多发展木结构的建筑,其一,因为古建筑的特点是:简单,真实,有机。木结构可以充分的讲这些特点发挥出来。